預設專欄

冬季溫補忌滋膩 以免腸胃無法吸收

冬季飲食,雖可補充溫補食材,但仍要避免滋膩。醫師指出,健康民眾適度補充溫補食物雖可增加抵禦寒冷的能力,但不宜用過多滋膩藥材以免腸胃不適,無法吸收。時值冬季,中醫多倡導「補腎活血養生觀」。醫師表示,補腎從現代的角度解釋,也有一定的道理;中醫認為腎臟與骨骼健康與全身血液健康關係密切,腎同時與神經系統、骨骼、內分泌、水分代謝都有關。

腎的功能正常可調節機體適應嚴冬的變化,否則,會使新陳代謝失調而發病。中醫認為,腎是人體能量和熱量的總來源,是生命的原動力,腎的機能強,生命力也強,反之,生命力也弱。秋冬之時,萬物斂藏,在中醫看來,此時養生就應順應自然界收藏之勢,所以必須「冬食熱,以養 陰。」儘管冬季滋補是傳統養生的大方向,不過仍提醒,若是有便秘、發熱、流鼻血的民眾,還是要以瀉熱為主,不可過分滋補。

出現手腳冰冷、虛寒性鼻炎、水腫嗜睡,體質偏濕寒時,溫陽類的中藥常派得上用場。

指出,針對濕寒較重的問題,可藉苓桂朮甘湯等溫陽類中藥改善。

中醫臨床上發現鼻炎患者中也有不少偏向虛寒性體質。

醫師指出,中醫常用柴胡桂枝湯、葛根湯、桂枝加厚朴杏仁湯、小青龍湯等方加減辨證治療。

無感冒時可用蒼耳玉屏風散、苓桂朮甘湯等方加減辨證治療。

必要時可以簡易藥材做成藥膳,配合保養。 

台灣地處潮濕多雨且空氣污染嚴重,常見的過敏症狀為連續性打噴嚏、流鼻水及鼻塞等,並且鼻子、眼睛、喉嚨常有搔癢感,因此罹患有過敏性鼻炎的人常常喜歡眨眼睛或揉眼睛、揉鼻子以及清喉嚨。

由於鼻腔內慢性發炎,導致淋巴液回流不良,以致於下眼袋也會比較黑,看起來像「熊貓眼」。

常揉鼻子,在其鼻樑根部可看到一道道的橫紋,常常挖鼻孔摒鼻涕所以鼻頭有點像「蓮霧鼻」(鼻尖皺折)。慢性鼻塞會造成張口呼吸、打唐、嗅覺失靈、中耳炎、聽力減退、頭暈、頭痛以及口臭等併發症。醫師並建議患者平時多運動,讓身體抵抗力增強,少吃冰冷飲料,少吹冷風,正確飲食加藥膳配合運動,才能更有效增強體質減敏。